Quantcast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

私募企业爆发亚洲银行家争夺战,而90%的求职者却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

作者:Simon Mortlock

随着大陆基金以空前的速度扩张,同时放松了管制力度,为更多外国公司提供了机会,中国私募就业市场正变得火热起来。
根据《亚洲创业投资期刊》(Asian Venture Capital Journal)的数据,到目前为止,中资私募基金今年已完成164亿美元的跨境交易,这已经超过之前在2012年创造的110亿美元的全年最高交易记录。

中国在七月份宣布,将允许在国内成立外国私募基金,向境内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大陆股市。

猎头们表示,该行业的扩张致使本土企业(国内龙头企业包括德盛投资、君联资本和金砖资本)和它们的海外竞争对手(比如目前参与大陆竞标大战的凯雷集团和德太集团)都在加大人才招聘力度。

由于私募人才库尚不健全,新的岗位需要投资银行家来充任。可尽管招聘数量在增加,招聘规模仍然很小,私募企业只能考虑精英人才。

“在中国,从资本市场转入私募是可行的,”上海猎头公司The Blacklock Group的董事总经理Alistair Ramsbottom表示,“然而,竞争十分激烈,公司一般不会轻易做出聘用决定。”

私募,而非对冲基金或金融科技,是中国投资银行家的“最终圣杯”,上海猎头公司Carlson Harriet的合伙人Jason Tan表示。“九成银行家都愿意在私募部门工作,吸引他们的是名望、潜在的高回报率和在明星经理手下工作的机会。”

Tan表示,私募岗位——包括归档、分析、研究和估价等比较初级的岗位——在广告发布的三天内可以轻松吸引50份以上的求职申请,这些申请主要来自银行家。可是这些求职者中90%左右的人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。

“比如,如果你想在德盛投资谋得与Henry Cai共事的机会,那你可能需要有过去在德意志银行与他合作的经历,或者在几桩交易上与他竞争过,” Tan表示。

猎头们表示,求职者还必须拥有常春藤联盟的教育背景、筹资经验以及与大陆顶级企业家和金融家之间的“关系”。

“私募公司会严格审查你过去五年中在银行业的成绩,而特别是在中国,他们还会看你过去的导师是谁,你师承何处。”Tan表示。

Ramsbottom指出,外国私募公司和国内私募公司不太可能雇佣对方的员工,因为它们的“研究风格和内部文化”差异太大。

Tan表示,目前,中国私募人才招聘量的80%是本土企业完成的,而全球性企业有更为严格的招聘标准。

“允许更多外国私募企业进入中国,会让人更加清楚地看到这儿的求职者质量,”他还指出,“除此以外,你还需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顶级外国投资银行的工作经验。中资企业对来自本土投资银行或四大的人才接受度会略高一点。”

*转载eFinancialCareers的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,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

Trending Articles